临汾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>>护理课堂>>护理园地
护理园地
母乳性黄疸如何处理?
指导建议:
母乳性黄疸是因为婴儿喂养母乳而出现黄疸,可分为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和迟发型母乳黄疸两种。
发病原因:
目前还不十分明确。可能由于此种母乳中β-葡萄糖醛酸苷酶产量多、活性高,使婴儿胆红素在肠道中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黄疸。当新生儿开奶迟,摄入量不足,肠蠕动减少时,β-葡糖糖醛酸苷酶在肠道中分解结合胆红素,还原为未结合胆红素,未结合胆红素易被小肠重吸收进入血循环,加重黄疸。
早发型母乳性黄疸:加强喂养,勤吸吮,促进胎便尽快排空,必要时灌肠排便,尤其对于肠蠕动弱,排便少的早产儿。每日监测黄疸指数,如黄疸迅速加重,可口服酶诱导剂及退黄药物,足月儿胆红素>12.9mg/dl或进行性加重,可按新生儿黄疸光疗方案开始光疗。
迟发型母乳性黄疸:它出现的时间较晚,紧接在生理性黄疸之后发生的,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断,亦可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加重,胆红素可达20mg/dl。
一般来说,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,通常不会出现较重症状,也不需特殊药物治疗,但需在医生指导下除外溶血病、感染、肝炎综合征及胆道闭锁等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,确证为轻症母乳性黄疸就不必紧张,不用停母乳,加强喂养,可采用多次少量的母乳喂养手法。极少数属于重度者,胆红素值>15mg/dl时,这时应停母乳,改用配方奶,及时用药物和蓝光治疗,也可将挤出母乳加热至56℃,冷却后再喂养婴儿,这样的母乳可使胆红素值下降50%,这时要告知母亲按时挤奶,每3小时一次,无论白天、晚上、待婴儿痊愈后继续母乳喂养。